Have A Blast This Summer: 能量爆發的 2020 暑假

Joannie Huang
6 min readAug 26, 2020

--

好友 A 傳來訊息,問我投入「程式教育」幾年了?我想了想,今年其實才滿 4 年!回顧這四年來的跌跌撞撞與嘗試,一路走來結識不少朋友、前輩與同好。這些能量的累積,讓 ”比較短的 2020 暑假”充滿著豐富縈繞的教學。

2020 的暑假 Schedule:

  1. 華砇國際數位實驗教育機構 — 資訊領域師資研習 2 天 [Thunkable]
  2. 史汀實驗室 — 師資培訓 2 天 [露比任務]
  3. 青山 x 順天書屋— 藥草防疫營隊 (App 製作) 1 天 [Thunkable]
  4. 史汀實驗室 — 台南暑期營隊成大場 5 天[露比任務]
  5. 劉璿理化 — 暑期營隊 1.5 天 [Thunkable]
  6. 史汀實驗室 — 台北暑期營隊國北場 5 天 [露比任務]
  7. 台北市中小學資訊教師研習 1 天 [Thunkable]
  8. Girls in Tech Taiwan X 勵馨基金會 — Asian Girls Power Camp 高中創業營 0.5 天[Thunkable]
Girls in Tech Taiwan X 勵馨基金會 — Asian Girls Power Camp 高中創業營之志工前訓 / Joannie Huang

掌握科技教育的同質與異質性

短短的四年教學生涯中,完成一個教學已不是問題,但該如何完成一個「成功」的教學,卻是每次教的挑戰與學習。這次的備課中,以 Thunkable 和 露比任務(#HelloRuby)為主。針對不同的課程主題與規劃,抓住主要架構,根據不同年齡、對象與教學時數、目標等發展不同的教學方式。

科技領域(甚至程式)要找到「同質性」並不是太難的事。舉凡市面上的 Scratch、Micro:bit、各種機器人、不插電 CS、Arduino 搭配感測器監控…其實都是不同的載體在變化,但核心的教學脈絡邏輯是相似(甚至是一樣)的。以我在教 Thunkable(一個製作跨平台 App 的線上工具),教學的脈絡與一般的程式學習並無不同,只是用多樣的 App 製作來圍繞核心能力:像是變數(Variable)、陣列(Array)、條件式(If/Else)、迴圈(Loop)認識與應用。

而所謂的「異質性」則是決定你的課程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與目的。有時,你甚至需要學會捨棄。

舉例來說,我在這個暑假很榮幸接到 Girls in Tech Taiwan 與勵馨基金會合作給高中生的創業營隊,營隊目標就是要在短短 3.5 小時讓學員可以做出一個 App 的 Prototype(原形),並能上台 Demo 成果。 首先在與籌備團隊溝通時就確定這次是個國際型的活動,所以講師必須要用全英文對實體的台灣學員以及同時直播給世界各地的參與單位;再者是學員的背景是(可能)沒有任何程式經驗。在了解營隊的目標後與形式後,App 的製作工具還是以我熟悉的 Thunkable,但是內容需要 “減少” 到大家能夠上手並且做出 App 的畫面設計與流程來展現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個「異」其實就是保有彈性!

延伸閱讀:[Thunkable X 教學文] 製作App,第一步很重要

城鄉資訊領域差距決定在「軟體」

暑假剛好有機會到台東、台南、台北做教學,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天,但卻有深深的感觸。看到不同地區的電腦、設備、網路皆足以讓學生學習資訊相關課程,而這也在 108 課綱推出之際,許多專家學者很早指出資訊領域的教學成效的關鍵會是在「軟體」,也就是師資以及教材上。但我發現,在教學現場的經驗與回饋中看到,除了 “應用軟體”與 “驅動程式”(老師、家長) 須符合需求外,更重要的是 “系統軟體” 的建置,也就是所謂素養與學習的養成。

台東順天書屋電腦教室。筆電、網路設備皆到位,學生也會帶自己筆電來上課。而讓我驚訝的則是這裡學生由書屋老師帶領下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程式學習的扎實與創作空間。 / Joannie Huang

如果把一個人的學習歷程比喻成電腦的軟體,「系統軟體」(或我們比較熟悉的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是整個運作的關鍵。而我觀察到,無論你在哪個地區、背景,學習意願思考深度才是決定你能否掌握這浩瀚無垠、廣博精深、瞬息變化的知識。(且它需要很多自我思考的“時間”)。

這個暑假的教學,實實在在的打掉重練我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在台東,學生學習上的認真與專注,以及創作上的大膽與奔放,甚至最後上台分享的落落大方,都讓我印象深刻;反觀在市區的教學,學生需要更多引導(與討價還價?),甚至因為擁有太多 3C 的使用經驗和時間,造成想法雖有初步的廣度但卻不願深入,實為可惜!

試想,在「硬體」條件看起來差不多甚至僅有著些微差距的城與鄉(p.s. 城鄉是相對的)5 年、10 年甚至 20 年後,經由各方軟體(並非指電腦的軟體,而是指如:教學引導方式、家庭教育、時間管理…)形塑而成,需要獨立運作的「人」,差距有可能已不是那樣你認為的城與鄉。

所以關鍵是什麼?從這個暑假的教學,我有些答案在心中。

保有自身彈性與擴充性(當作平台經營)

「我把 “我當成平台在經營”。」,至少要往這個方向努力,我是這麼想。

在網路世界大家總喜歡說,要平台化,要做平台,要發展平台!對我來說,在我踏進 EdTech(科技教育)開始,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心上。教學 “平台”化、學習 “平台”化、經驗 “平台”化…

這個「平台」背後蘊含的意思是:「用最少的力氣,完成大部分的事。」當你在教學,很多時候,你需要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去發掘學員的獨特,處理與觀察教學中發生的事並轉化為經驗注入到下次的教學中。許多時候,在 “準備的過程中” 必須想得夠長、夠遠、夠深。例如:這個課程主要觀念是什麼?此觀念是否可以在不同的程式語言/教學都適用?投影片做一份是否就可以 cover 大部分的課程內容?

當你想得夠遠,你的準備就會越專注在那個共通性(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同質”),而剩下的 20 % 的彈性與擴充性則是讓你「與眾不同」。當我接到有 A 單位、B 單位的需求,假設這兩個單位的對象相近,我那 80 % 的同質可以讓我快速備好課程,並花時間與對方了解那 20 % 需要「客製化」的部分。

所以,相對的,當你比別人更有「彈性」,機會往往就在這出現。

註:彈性(Flexibility),如果你有注意到,我的文章提到這個關鍵字很多次。我認為未來的老師、教授者,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特質。延伸閱讀:《露比任務-電腦程式大冒險》打開孩子五官的CS入門 — 教學心得

這個比較短的暑假即將在本週劃上句號,我也將在新學期投入至一所新北市的國中擔任資訊領域老師。期待未來有更多體驗能夠分享 :) So Excited!

關於平台經營還有許多方方面面,還有很多要學習,也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Happy New Semester!

--

--

Joannie Huang

揪你老師–曾任宜蘭礁溪國中電腦代課老師與樂學科技(coding for fun) 課程設計者,曾服務於實驗教育,現在則在新北市國中擔任資訊組長。長期關注與鼓勵身邊的人寫程式,曾參與國內外大小科技社群。專注「程式教育」「社群經營」「國際連結」「創造機會」。常告訴身邊的人: Never Limit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