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觀察者」角度看體制內教育:何時有機會我們能重新設計(過時)的“行政流程與心態”?
去年 9月我有幸進入一間公立的體制內學校內擔任代理老師(教資訊)並有機會承接兩個教育局的相關專案,開啟一個不在人生計畫內但卻能微距觀察的寶貴教學/行政經驗。如果你現在問我,當老師快樂嗎?我能說,這不到一年的時間打開了我的眼界。而因為這樣的視野,我開啟了許多教育未來的「想像」,甚至開始考慮走一條不一樣的未來教育路。今年(2021)的新學期,我將上學期忙於調整包含每日作息、適應體制內制度、流程、認識學校(風格、同事、學生)收斂後,開始建立自己的工作模式。
這幾個月,我開始大量閱讀管理相關書籍、文章等(有機會會慢慢介紹)。試圖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去看這個制度(不單指這個學校),甚至有時抽離,以「旁觀者」去思考這一切現象的合理或不合理。合理現象背後的脈絡是什麼?而不合理的結果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有時抽絲撥繭,有時又先將問題放在一旁。在這思考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和(一位)夥伴分享觀點及討論。畢竟一個龐大的教育體制已承載許多複雜決策、長期模式建立與很大群人的交疊互動,它被稱為一隻怪獸真的不為過。
所以,快樂嗎?我的確是在這學期才開始“享受“這個工作。而我也想抽取一些每天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這,做個紀錄,希望能遇到有興趣討論的人,來嘗試換個角度切入來談台灣教育問題,試著來定義問題、解釋現象與優化解法。我刻意不從教育大方向 top-down 來談,因為這是普遍媒體談教育的模式(畢竟他們人不在教育現場,只能先從大處著手。)。我想從一個 daily job is as a school’s teacher 的角色出發,結合我的軟體開發背景與曾經幾年在新創、軟體業工作的經驗養成的思維,就實際臨場感受來切入。少談感受,多說我如何思考與解析這個問題,甚至如何找到方式去共處。
不是冷眼旁觀,是腦袋轉著,心很熱的在觀察。
行政與教學,是在打架還是能互助?
在第一學期,我就很強烈的感受到許多前輩老師們說的:「行政與教學,要平衡好難。」的感受。雖然我不是行政事務最繁重的位子,但第一次進體制內就接專案,也有了正常的配課時數(11節),適應階段的確讓我有種很痛苦的感受。在備課能力還不純熟,且需接受一長串的行政流程洗禮的過程,心裏不斷在打架 — 當你想多花時間在教學上,時間與思緒又被行政事務拉走;而當需要專注在行政工作上時,你也不能忽略回應學生的學習。在那個鐘擺擺盪係數很混亂的6個月,我差點舉白旗(burn out)。
但就在一個寒假的沉澱,我突然發現「心態」改變是關鍵。當你越將“行政”與“教學”分開看,而且看得越是獨立的兩件事,心魔就在這兩件事中不停做選擇,不停拉扯。而我開始從自己做個實驗,把這兩件事畫出兩個圓,並在圓的交界處有些重疊。重疊越多,表示你越能在行政與教學上交互輔助。我舉個例子來說,在你寫計畫申請時,多半在執行中或後期會遇到“核銷”這項行政程序。當你從“整理一堆單據,填寫表格的心態”調整成 “我拿了資源執行一件對自己或他人教學有助益的事,現在只差最後一步就完成”,甚至回到自己的工作模式中去想:“又讓我更了解如何編列預算與完成核銷程序,下次會更省力”。一句話道出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而這行政事務輔助教學,教學需要行政支持的觀念打通後,做事的效率會提高。因為你不會糾結。
我正在觀察的重點:
- 為何學校的行政與教學不能有獨立部門(切割清楚) > 這樣不是效率較高嗎?
- 學校是如何“決定” 行政事務是哪個老師要擔任負責?(評選機制為何?如何斷定他/她適合(有能力) 擔任這項職務?)> 此題延伸:當這個人不適任時,如何汰換來降低成本。
- 學校大部分的人是如何面對「行政」事務?每個人都是感覺互相拉扯嗎?那在拉扯過程中是否會降低整體效率?
- 行政大部分的人(特別是職務位階越高的人)的工作模式(態度)是什麼?
行政流程設立最原始的需求是什麼?是降低溝通成本還是便於咎責?
可能兩個都是。
而我想的是:「我們在面對學校管理,是太害怕改變還是早已習慣在框架中思考?」在將自己設定為一個旁觀者時,這句話常常在我腦海中提醒自己。一間學校,有多少資源在其中,我們是否常常檢視這些資源分配的效益?答案的重點不是是與否,而是檢視的方式是適合的嗎?這些流程是必要的嗎?而若我們想獲得“答案”,那個求得答案的過程是如何被決定的?
為何我會對這個議題如此有興趣?因為有天我赫然發現,在我們長期討論學校的未來定位、課綱政策的制定與影響、老師能力的升級與轉變、學生學習模式的調整與改變時,似乎弄錯了最重要的關鍵 — 我們太著重執行成效與結果,卻沒注意到一個執行團隊中如果沒有轉換與重新建立(打掉重練)原有的「管理方式與心態」,根本是在浪費資源與時間。
就像是,我們希望孩子未來能有 5C 能力中的團隊協作(Collaboration) 。先捫心自問,有多少老師與學校是全面在使用共用文件與協作方式(例如:Google Doc)在溝通與交換資料?再往下深入思考,在沒有建立這樣的溝通習慣在校園的行政與教學中,我要怎麼(跨時代)理解教育學生這個能力背後的意義進而設計至教學中?
補充:對我來說這個工具在做的一個訓練就是如何降低溝通成本,當大家都在一份文件上增減與修改,不會有檔案版本更新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一份最新的文件。
而這些都免不了與一間學校的管理模式與心態有關。行政會帶動教學也會影響學習成效;教學需要行政支持。
我正在思考的重點:
- 不同學校的管理問題是?
- 誰適合做管理職?誰不適合(人格特質)?
- 若把企業的管理那一套,放進學校系統中,合適嗎?
Jason Fried (Basecamp CEO & Founder) 是我多年來關注的創業家與經營者。那天在 Twitter 上看到他問了大家這個問題,刺激我回到我的工作環境思考 — 若企業的管理也在將複雜專案(問題)切成小、短、一點點的專案,那學校這樣複雜且多頭馬車在進行的計畫,是否也可以這樣做?
接下來,我會多紀錄自己在學校工作中思考的問題。並從「學校/組織管理」、「行政流程建立與效率」、「學校應該有的工作模式」與「資源分配與共享」等來發聲。